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6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1261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2021-09-18 来源: 华人头条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秋思念老母亲

又是一年一度的月圆时分,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对海外华人来说,这是一个望乡思乡、盼亲思亲的重要时刻。而我,这些日子最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的,是我常年住在医院、已经失智多年的98岁半老妈。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1

老妈是2016年(93岁那年)双十一那天半夜起来不慎摔倒,头部撞到硬地引起脑出血而逐步失智的。她老人家摔倒之前已经有脑萎缩的症状,据说脑萎缩的老人摔倒很多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老妈摔倒没有多久就住进了离我们家很近的上海市华阳社区卫生中心(以前叫地段医院),一直住到现在,平时靠兄姐们轮流看望照顾老妈。疫情中因为医院全封闭和半封闭,全靠医院的医护人员悉心照顾。

我疫情前每年回去几次陪陪老妈,就想在老妈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多陪陪她老人家。

我在医院陪老妈的时候,经常给她喂食,给她看视频,陪她说说话(虽然她的讲话口齿不清经常让人听不懂),带她沿着病房的走廊兜圈子锻炼,有时走步时带她看看护士台上种的花草和金鱼缸里的小鱼,看看走廊里的卫生常识宣传栏。老妈的一个笑容,一次清楚的说话,一顿顺畅的喂食,都会让我开心不已。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2

我最后一次离开上海是2019年的11月28日。临别时我还对老妈说,我大概春节前后很快就会回来陪你的。想不到第二年春节就爆发疫情,先是中国封城,再是澳洲封城,现在是悉尼第二次封城,回国看望老妈是遥遥无期。

常言道:娘在,家就在。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因为疫情不能回国,我现在只能是每天和国内的哥哥姐姐通电话,了解老妈在医院的情况和变化。上个月老妈因便血被送往上海最好的华东医院急救,我和哥哥或姐姐一天要通好几个电话了解病情,直到老妈好转才放心。

感谢医院的领导、医生、护士、护工对老妈的悉心照顾,疫情医院全封闭中我们还能经常收到医院发来老妈的视频和音频。虽然视频中老妈有点口齿不清,但她的声音对我这个快两年多不能回国的海外儿子来说,绝对是天籁之音。有时我会听了一遍又一遍。这就是亲情,就是母子连心。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3

疫情隔断了回国的归程,常让人沮丧忧伤。上个月我在微信朋友圈上公开发急:“我已经快22个月没有回国看亲人了!想老妈!想兄姐!想亲人!想好友!想故乡!回国之路真是太难了!何时才能顺利回故乡?”

疫情挡不住思念。在封城寂寞中,我会经常想起老妈的很多往事。老妈一生非常坎坷,但又非常要强。抗战跟着“难童教养院”一帮孩子徒步逃难,从湖北经湖南一路逃到重庆。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4

上海解放前夕老爸曾经是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人民保安队”闸北区的一个队长,受当时中共闸北地下区委书记陈尚凡(解放后曾经是文汇报副总编辑)的领导,有一次陈叔召集人民保安队骨干们开会,就在老爸老妈闸北的家里开,外面枪声四起,老妈在弄堂口望风。提起这段往事老妈用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这要抓住了是要砍脑壳的事情” 。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5

我10岁不到父亲去世,那是在文革年代,我们兄弟姐妹除了大姐二姐已经在新疆兵团工作之外,其他七位都嗷嗷待哺。老妈一边受冲击一边被强制监督劳动,用一份薪金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艰难地支撑着我们这个多子女的家,把我们拉扯养大。

前几年老妈生日时方方姐留言: 妈妈具有坚毅刚强的性格,为儿女们付出了很多很多。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如今我们长大成人就是您的功劳;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您的福气。妈妈,您辛苦了!

我的很多朋友还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老妈锯木条的一段视频。那是2015年8月3日我在上海家里准备回悉尼,打超长行李时需要把打包的夹棍锯短一点,在一旁的老妈看我锯不顺眼,就硬要抢过来自己锯,朋友们看到这段视频都直呼“逆天了”。有朋友留言说:东东93歲老母親的鋸木行動,感動了大家。"这个视频经常会被一些朋友津津乐道提起。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6

今年春节过后,我在家整理东西时翻出来一份老妈85岁时,在2008年我生日那天手写的一份关于我出生时情景的回忆,字字句句充满依依慈母心。这份文字是我2019年回澳的时候整理行李的时候偶然在家中发现的,连哥哥姐姐都没有见过。

我把老妈的这篇文字在这次“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活动中首发,并祝老妈寿比南山,安康吉祥!你若平安,便是阳光!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7

附:老妈2008年2月2日手写的回忆:

2008年2月2日上午6:00,天下大雪,在上海是30年没有过的大雪。我捂在被子里,坐在床上被子里,回忆50年前的往事,是愉快的回忆,也是辛酸的回忆。

那是1958年2月2日,是一个晴朗的冬日,我和唯力(我老爸的名字)都是6:30起床,7:00出门上班去。孩子们大的带小的,平平立立上幼儿园,全全上托儿所。元、方、正、端上各人的学校。那时我已经调到安乐织布厂职工子弟小学(老妈当时是该校校长)。上了一天课,人比较吃力,腰酸、肚皮下垂、不舒服。我还没有等到放学就坚持不住了,请假到纺织第三医院妇产科去。

我把复诊卡交给病房的护士,就自己到产房里去,医生就跟着就进来了。医生说等我戴好手套,护士做常规,肚皮痛了一个多小时不到就生出来了。助产护士说是个男孩,七斤二两,把孩子包裹好了,在我眼前晃了一下,就送到婴儿室里了。我休息了一会儿,才请护士打了个电话给唯力。我疲倦的很,安心的休息,我心里甜滋滋的,尽管孩子多,大人小孩都很苦,但是我们两人的爱情结晶,我们还是很宝贝的。我们一定要抚养他们长大成材,这是我们夫妻俩人的心意。下班后唯力就赶来看我,一切正常,生的快,孩子也很好,他回去给我拿生活用品。

孩子抱来吃奶了,我仔细端看着小宝宝,眉清目秀,一头乌黑的头发,五官端正,圆圆的小脸,额头高,一看就是智商高,聪明可爱的小宝宝。

我们想给孩子取个名字。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苏学生说:“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对全世界说的。在中国经过解放后八九年的努力建设,镇反(镇压反革命)肃反(肃清反革命)以及各项建设都是东风压倒西风,就叫东东。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希望他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成长为栋梁。

东东小时特别乖,除了饿了和尿湿尿布了,一般不哭。越长越漂亮,越长越乖,头发越长越黑越卷曲,所以机关托儿所的陈士林所长特别欢喜东东,还要他做干儿子。给她丈夫做衣服时,还给东东做了一件,淡黄色的两用衫。直到现在碰到我了还问起东东,说明东东对她的印象很深,她爱他关心他。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8

东东小时聪明吸收力强,学诗歌学儿歌学舞蹈,一学就会,性格好,同学、老师、都欢喜。特别是在东东七岁时,带他出去串联,让他见识广了,学到了不少知识。但他的脾气太好了,是个好孩子,斗争性不强,有时就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9

现在是上午10点10分,东东给我倒痰盂了。我祝东东生日快乐,暂时写到这里,以后再续。

作者简介

杨东东,澳大利亚著名侨领,中国侨联海外委员,澳中商业峰会主席,悉尼东区、南区、内西区、北区华人商会的创始人。曾荣获澳大利亚新州政府2015年度唯一的州社区服务奖。

征文缘由

我们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留在家中,等待那个春天。我们戒掉了小炒和火锅,也失去了推杯换盏。我们困在世界各个角落,却依旧心心念着那一头,我们无法拥抱亲人,只能隔着屏幕互道平安。每一张口罩背后的面孔,在亲情面前如此的彷徨和不知所措,曾经那么近的亲人,却要表达最远的爱。如今,想念厨房的蒸气,想念阳台的天竺葵,甚至想念妈妈的埋怨,那稀松平常如今却异常奢侈。8月18日,澳大利亚著名侨领袁祖文先生与国内的父母视频,结束后将视频截图发在朋友圈,并感慨当下海外华人的困境。回不去的国,隔不断的爱,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寥寥数语却得到非常多朋友的点赞和回应,很多人感同身受,纷纷私信留言。袁先生受此启发:于是在澳大利亚ABC传媒旗下提供平台(华人瞰世界、这里是澳洲、微澳洲、澳中企业家俱乐部等微信公众号),以征文的形式,邀请世界各地有同样感受的朋友们,来分享疫情下分隔亲情和爱的故事,在讲述和交流中,涤荡心灵,祝福亲人。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10

近期,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朋友的征文和视频,将按照先后顺序编辑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欢迎更多朋友们通过文字或者视频形式,分享、参与“疫情下的跨国亲情”这一话题。稿件一经采用,则意味着自动同意所有参与支持本次征文活动的媒体均有权转载。征文将在9月17日截止,欢迎随时投稿参与,供分享选用。

“疫情下的跨国亲情征文”第二十三篇:中秋思念老母亲 - 1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