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排行榜亟待告别规模论
如今打开音乐应用,热歌排行里100首歌,里面总能有一半以上的歌是自己没听过的。你可能怀疑自己落伍了,之前喜欢的歌手掉队了。
但等到周杰伦一首新歌出世,朋友圈刷屏。你又是一阵恍惚,这究竟是谁错了?
榜单的背后,永远都是流量的生意。
房企排行榜亦是如此。在经过充满挑战性的一年后,一些房企早已因各种原因在土地市场上匿了踪迹。要么忙于还债,或者是过去几年屡屡抛售资产、债务缠身,但在个别机构发布的销售排行中,却还是依旧存在。
本质上,眼下的榜单依旧体现是房企追逐规模化的产物,当行业已经走入以运营能力、创新能力、产品力争市场的时代,这份榜单也该及时更新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房企销售榜单中,总是存在“虚胖”,故意强调较高数字的合同销售额,对权益销售额淡化。甚至不少机构就做起了榜单排名的生意。
上榜、排名靠前,在银行机构、购房者眼里就能够有更好的印象。一名广东省政府智库人士表示,夸大的业绩,即是展示公司的实力,也是为了利于企业融资。如果不在榜单上,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抬升,甚至无法融资。
于是眼见着很多榜单从之前的50名、100名,逐渐也扩大至了200名。越是到榜单的后列,就越是一些之前几乎没有听过名字的房企。
排在前面的房企,也总是有各类问题。比如说明明榜单上是销售额,但是实质上有些房企公布的销售额中还包含了代建业务,榜单中并未剔除;同样一家房企,在三家主流机构的榜单上,名次、金额也能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有的房企甚至在同一年两家机构的榜单上,能够有四五倍销售额的差别。
即便是有机构以产品力的名头,再次做了个榜单。但从相关的一级、二级指标来看,销售业绩规模、项目去化速度、城市市场跨度、标准化程度等指标却赫然在列。业内人士也清楚,这些明明还是对一家房企高周转的评级。
反倒是真正应该关注的业主对产品交付质量、后期入住体验,或者是一个项目对城市面貌、格局的改变。
这种在城市更新上多年深耕坚守,在一个接一个的旧改项目中锻炼出过硬的实力,也应该在榜单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眼下,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向社会平均水平靠拢,在开发业务端,主流房企都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侧重在产业新城、城市更新、城市运营项目上。
如果对房企排名还沿用过去“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传统开发经营模式,用冰冷的销售规模进行排名,也是不科学的。
正如恒隆集团事长陈启宗所言,“在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全世界都没见过的事,就是比销售额的数字,好像数字越大就越威风”。在他看来,比销售额是个非常不理性,甚至是疯狂的事情。
这也不能够在引导房企转变经营思想和发展模式上,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眼下这个行业需要适应慢速、精品的发展趋势,回归产品本心。同时在绿色低碳建筑、城市更新、智能建造、智慧社区建设等多个层面上,进行更多的尝试。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里,像滨江等在内非典型的区域房企,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这样小而美的房企来说,在销售额这一单一指标之外,还应比赚钱能力,比产品的好坏。对公司财务稳健程度、可持续经营,以及面对行业调整时,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能力等等。
规模论的时代已经过去,房企榜单也该换一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