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1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2559

银行业小微信贷制胜之道(1):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2017-10-30 来源: 财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财新网】(专栏作家 嵇少峰)经历过2008年至今尚未结束的两次信贷危机,我一直努力寻找信贷风险控制的各种方法、挖掘其背后的本质,希望能找到解释各种信贷现象的钥匙,指导我及机构的工作。但在收集、整理、学习过很多信贷管理文献后,我却陷入了迷茫。

当下中国的信贷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传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内容宏观且不完整、针对性不强、对市场的反应滞后;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两端分离,理论研究者大都没有信贷的实战经验,其学术虽有一些体系传承,却太过空洞无法指导信贷机构的具体工作。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优秀经验,如各种风险管理的手段,IPC、信贷工厂、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等经验,大都停留在技术与方法的微观层面,对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缺乏指导性。信贷机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形成风险,就将其笼统地归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与内控不严,无法从根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加以改进。

我曾经试图从传统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与信贷实践的两端入手打通彼此的联系,但事实证明这个努力是徒劳的。事实上当下中国信贷行业并不存在一套权威且相对具体的风险控制理论可用来解释身边的信贷现象并指导我们的工作,信贷实践者撰写的大量书籍也局限在贷款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法中,与传统理论的勾连非常勉强。

无奈之下,我只有自我折磨、反复思考,直到2016年我提出了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雏形--《论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第一次白描了《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的核心内容,从战略、战术与技术三个层面对信贷机构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定义与诠释,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反复调整,我现在感觉,用这套理论(暂且高估一下吧)很多复杂的信贷现象都可以解释得通了,特别是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纷争。关于战略战术、道与术之类的信贷论述早就有之,无论是军事还是商界应用都很广泛,但是将战略、战术与技术的逻辑关系全面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接,特别是严格划分了战术与技术的边界,并赋予各自的具体内容,这应是业界第一次有人这么尝试,也正基于此,诸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颠覆银行的说法才得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很多技术与制度之间纠缠不清的矛盾也能找到根源。

在此之后,我又试图找到信贷风险控制的本质与根本的诉求、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与信贷战略的基本内容以及最原始的要素是什么?直到今天,我又有了一些心得。

信贷机构与利润产生的根源

信贷机构很少反思其机构与利润产生的根源,虽然相关的理论早已汗牛充栋,教科书比比皆是,但这些理论很难与信贷机构的具体工作直接对应,中间有明显的断层。因此,为了直观地体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资金持有人与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催生了信贷机构,信贷机构与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是信贷机构存在及产生利润的根本原因,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信贷市场,风险越低的信贷产品利润越低。

对信贷机构而言,有效控制风险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依靠备付金、不良拨备、利润积累等手段来应对不可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二是通过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及交易带来的不确定性。努力提升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形成技术先发优势与壁垒,这是信贷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银行业小微信贷制胜之道(1):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 1

以上观点并不新鲜,我只是用了一种直白的手法,提示了信贷风险管理中最重要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这样就让信贷机构不再被各种理论及名词所困扰,明确了工作的主要方向。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及表现的手段

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但在信贷工作中,这三个层面的定义并不具体,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这两个层面更没有清晰的划分,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的具体工具、技术与制度也往往被混为一谈,让我们产生了很多误解,把零散的信贷工具、信贷技术与风控手段当成信贷机构存在与发展的充分条件,甚至出现大数据风控颠覆银行等逻辑不清的观点。

信贷风险识别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信贷客户与信贷机构操作层的信息对称;二是信贷机构操作层与决策层的信息对称。

信贷风险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研究、推动、落实信贷客户、信贷机构操作层、信贷机构决策层之间信息对称的有效性与效率;二是在信息对称无法充分实现或信息对称工作失能后,使信贷机构能够减少或避免损失的手段。

信贷风险转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指信贷机构为防止信息对称失能或不可预见的风险,事先在制度层面、技术层面设计的将预期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手段与解决方案。

银行业小微信贷制胜之道(1):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 2

上述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复杂的,国内信贷理论研究在指导实践这个节点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把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的内容与信贷机构的具体工作进行系统且清晰的连接,在信贷机构层面变成了杂乱无章的什么贷前、贷后、贷中管理,各种重复、交叉的技术规范、内控制度等,道理都有,但又分不清主次、抓不住痛处、说明不了本质。

为此,我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的相关内容与信贷机构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进行了对应,明确了信贷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抓手在于信贷战略、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三个层面的建设与能力的提高。之所以用企业战略管理来传接,是因为它是与实操最贴合的体系,想出这个办法,也花了我数月的时间。我还对信贷战略、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逐一进行了定义与详细的描述,指明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我在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与信贷战略中又重点突出了信息对称的内容,把信贷机构经营风险的本质与实践工作进行了勾连,最终实现了观点的闭环,由此形成了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雏形。

《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重点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即目前信贷机构常规意义上的“风控”,暂未涉及风险转移方面的内容,同时放弃了对传统信贷管理理论的传承,尽量在指导实践中投入精力,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

《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的基本观点是:信贷机构如果要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必须在信贷战略、信贷战术、信贷技术三个层面同时构建起健全的基础架构并打造与之匹配的、良好的管理能力。信贷的战略、战术、技术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密切联系。信贷战略统领信贷战术与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可以有效组织各种信贷技术,充分体现并实现机构的信贷战略。信贷技术服务于信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影响与改变机构的信贷战术,重大的信贷技术革新可以根本性改变信贷机构的信贷战术,并全面影响信贷机构战略的调整。

银行业小微信贷制胜之道(1):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 3

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与信贷战略的具体定义与内容分别如下:

信贷技术:是指为实现信贷基础工作目标,推动并努力实现信贷决策机构、信贷人员与信贷客户之间充分、有效信息对称的具体手段的总称。信贷技术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对称工作的需要。信贷技术包括信息对称的内容、维度、权重及其设计方案;信息采集的方式、渠道与技巧;行业趋势分析工具、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信贷基础技能以及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基本工具等。它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工作技巧、风险模型,也可以是指导、保证信贷机构、信贷人员完成信贷工作的一切软、硬件设施。信贷技术的中心内容是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对称并完成风险识别的基础技能与手段。

典型的信贷技术如交叉验证、大数据风控模型、不动产抵押打折技巧、货品的质押方法。我们的IPC模式中提及的交叉验证、图表工具,包括时间轴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资产负债表工具、损益表工具、现金流量表工具等;打分卡模式中的逻辑回归、神经网络、决策树、马尔科夫链、生存分析等;基于机器算法的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挖掘、建模等;包括通过互联网批量获客的手段,这些都是归于工具类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它是所有信贷工具类的集合,又高于工具。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信贷风险控制战术乃至信贷风险控制战略的转型与升级,革命性的信贷技术的出现,有可能全面改变信贷机构的战术与战略。

信贷战术:是指信贷机构选择、组织合适的信贷技术,指导各级部门与信贷人员全面实施信贷行为、实现信息全面对称以及建立信息对称失能后的风险处置预案等所有方法与制度的总称。信贷战术在机构战略的指导下,努力把信贷技术与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机构的流程优化、技术得以充分应用并形成自我完善、自我进化机制。信贷战术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促进、提高信贷机构信息对称的能力与效率、确定不同信贷战略规划下的信息对称工作安排、建立信息对称工作失能情况下的风险处置办法等。

信贷战术主要包括:信贷组织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流程部署、部门协同、信贷实施、后台管理、技术支持、绩效考核、业务培训、运营保障、不良资产管理等。信贷战术反映信贷工作的具体规律、服务于信贷技术、从属于信贷战略,又对信贷战略的规划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信贷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机构属性、信贷技术、机构编制与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区域经济金融特点、机构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又对这些要素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信贷技术和人员素质对信贷战术具有决定性作用。

信贷战略:是指信贷机构从全局考虑,谋求实现机构目标的规划;是信贷机构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是对信贷机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整体统筹。影响信贷机构战略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信贷机构的愿景规划(包括信贷机构本身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和资本属性;二是信贷机构自身的技术能力与战术能力;三是信贷机构所处的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是看信贷机构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周期对自身规划产生的影响;而信贷机构的产业环境则包括了金融监管政策、信贷资金的来源与成本、信贷对象、同业竞争者与潜在的风险等。

信贷机构为了能够在不同的信贷市场有效控制其信贷风险,提升盈利能力并实现其战略目标,需要不断提高机构、信息人员在信息有效对称方面的能力与效率。这个目的直接引发了信贷机构对信贷技术、信贷战术建设的诉求。

《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还试图对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信贷战略的本质及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表述,本文节选有关于信贷技术的部分内容。

一、信贷技术最底层的东西是信贷现象,推动信贷技术形成的原因是信贷现象的反复出现。信贷技术是被信贷现象所触发,最初是借贷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零散意识以及对整个过程的总结,这些总结经过长期的运用,有的转化为信贷工具、信贷技巧,有的则形成信贷基本共识,即信贷技术的基本原理。我将这些统称为信贷技术。

银行业小微信贷制胜之道(1):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与战略 - 4

二、信贷技术是多层叠加的,信贷技术有递归性结构,信贷技术包含着另一层微观一点的信贷技术,直到最基本的对信贷信息点的发现、采集与分析。信贷技术也可以是模块化的,即它们可以是更微观的信贷技术组成的系统或模块,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信贷工具、另一部分对这些信贷工具行使针对性的支持功能。为了实现一个信息或一组信息对称的目的,按一定规则与基本原理聚集起来信贷技术,可以形成信贷技术集群,比如大数据风控。但这种集群的目的比较单纯,其目的仅限于实现单个信息或一组信息的对称,有别于信贷战术的组织与实施。

三、信贷技术的本质隐藏在为实现信贷目标而去组织、协调信贷现象的过程之中。信贷现象是隐秘的,需要人们去发现或发掘。有的信贷现象是偶然被发现的,有的是需要经过系统、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的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现代技术来揭示。这些信贷现象在很多情况下被行业内称为信息维度,两者有相通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

四、信贷技术具有一定的自我成长性。特别是在信贷客户互联网化及计算机辅助功能在信贷中的广泛运用后,信贷技术的自我成长性更是得到了发挥,但这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必需有人的参与。这是因为信贷受经济、人文、政治环境、竞争等外部因素影响过大,这些过程均需要多频的决策干预。外部生态在通过计算机模拟、转换的过程中会形成滞后及信息衰减,计算机辅助设计者必须对信贷技术的各个工具、模块及技术集群等做出适度的评价与组合。经济、金融的变量太多,显然不是类似围棋这种相对单纯的规则可以实现AI自我学习的,虽然信贷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充分使用人工智能,甚至相当一部分信贷产品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有效风控,但完全替代显然是不可能的。信贷的组合模型的复杂程度以及对时效的要求、感性的决策,使计算机无法及时解析并在工程上予以实施。计算机智能的局限性来自于人的局限性,因此这些工作最终仍需人来统筹。

五、新的信贷技术往往伴随着新的信贷群体及新的信贷需求而产生,主要来自于传统信贷机构以外的信贷现象,这种现象上升到新的、可靠的信贷技术,需要一个长期的验证与去伪的过程。新的信贷技术作为子技术或技术集群,如果要融入到成熟的信贷市场,需要对传统信贷机构的技术、战术乃至战略作巨大调整。在大、中型银行,信贷管理已然是一个庞大的应用系统,新的技术的融入,需要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选择,在的甚至需要颠覆性重新设计,这给信贷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信贷行业巨大的存量规模及对风险本能的拒绝,未经长期验证的新技术试图迅速被信贷机构应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了。我们应该适度理解大中型信贷机构对新技术反应的低效率。

六、新的信贷技术经常在不受金融监管的民间信贷市场环境及新经济群体中产生,它们很少受传统的信贷技、战术体系的约束。新的信贷技术一部分会逐步得到传统信贷机构的理解而得到应用,另一部分则会在监管外信贷市场引发阶段性暴利或导致巨大的信贷失败。■

----------------------------------

关于《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的详细内容,不在本文中描述,上述观点的陈述是为了下面行文的铺垫。(未完待续)

作者曾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系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16年,现为江苏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金东小额贷款公司董事总经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