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5月16日 13.5°C-14.5°C
纽币 : 人民币=4.4172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2022-01-1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本质的追求才是更有意义的,被表象欺骗是不明智的。

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有着对于本质的好奇,人类渴望知识,渴望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究竟是因何而生。

本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意识的人是由身体和精神两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身体与精神相辅相成。

精神控制着身体,身体表现着精神。而人类对于身体的反应,承载着其内心深处最隐秘和执着的秘密。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1

“恋物癖”就是一种隐秘而执着的秘密。“恋物癖”一般指的是个体对于某种事物超乎常理的喜爱和依恋,有些人是对事、对物,而有的人是对个体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一个身体部位即可以挑起个体的性欲望,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偏移”。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Justin lammiller通过大量数据的研究、归纳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在某一时间段,会对脚产生性幻想,持续这种性幻想的人,就是“恋足癖”。

然而,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对人体部分有特殊依恋的人,多半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2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各种纷繁复杂的性癖之中,对于人体部分产生特殊依恋的,大概占百分之三十三,其中“恋足癖”的数量最高,占有百分之七十四,占了全部性癖的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在英国,恋足癖被称为是第六大最受人欢迎的性癖。

如此庞大的数字,在震惊人们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多数人的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对于脚部有如此强烈的迷恋?

精神学家在一系列研究后发现,之所以很多人会对于足部产生特殊依恋,是因为主管足部的大脑神经区域,与管理生殖系统的大脑神经区域相邻,个体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某些特殊经历,造成两个大脑神经区域的细微混淆,使得个体产生“性错觉”。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3

换句话讲,“恋足癖”通常都是后天形成的,并没有人天生就对脚部有特殊依恋。

性心理学家曾在《性研究期刊》中发表过自己与近200名恋足癖者的对话内容。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提到过自己第一次对脚部产生特殊感情的情形,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足部产生特殊依恋的时期都是在童年时期,都是由于与父母的接触。

有些人是因为在儿童时期经常睡在父母的脚边,还有的人是因为父母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总是用脚来挑逗他们。

这些经历使得这些人的大脑中深深地印下了足部的痕迹,以至于到了成年以后,对于足部欲罢不能。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4

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作是“印刻”,当个体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对某些行为或者是事物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将始终贯穿其一生的认知,在形成之后很难能够改变。

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提到,如果对于某些特定物品产生的性幻想和性冲动甚至是性行为引起了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或者是造成了当事人生活无法正常运作,就极有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患上精神疾病。

例如有些恋物癖的人在明确自己有这样特殊的性癖之后,会无法接受自己,在心理上无法承认自己,认为自己是变态,久而久之会造成其心理压力过大。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5

长期生活在精神的折磨中,这很有可能会引发个体产生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杀行为。

实际上,恋物癖本身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因为自身无法接受的原因,长期承受过大的内心压力,就有很大几率会转化为精神疾病,因此,我们称恋物癖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究其根本,其实是认知的问题,当个体对于恋物癖没有正确的认知时,就会导致这种局面。

其实也不仅仅是恋物癖,任何人长期遭受精神折磨,承受过度的心理压力时,都会出现精神问题。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极度恋足?研究显示:源于大脑“性错觉” - 6

如果个体能够更用心地了解恋物癖的性质,对于恋物癖人群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宽容,更多的接纳,就不会发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了。

恋物癖不可耻,可耻的是那些因为恋物癖去侵犯他人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