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4.0°C-15.9°C
纽币 : 人民币=4.448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2022-02-02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现在国家也在积极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大众绝不浪费一粒粮食。

而在家中,父母也会从小教育孩子要节约粮食,要吃光自己碗里的所有饭。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无论在哪吃饭,都习惯剩一口,即使他们并没有吃饱,也不会吃那一口饭。

如果你去询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到的回答大概率会是“我习惯这样了”或是“这样会让我觉得比较舒服”。那么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他们这样的行为呢?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1

其实,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吃饭的时候总是习惯剩一口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成熟的表现。首先,在吃饭的时候总是省一口饭的行为属于社会化。

而成熟(Mature)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理学术语,泛指个体从幼年成长到成年的社会化过程。

内心成熟的人相对来讲更容易融入社会,做出符合社会规范以及人们期盼的行为,这一点亦可以体现在饭局之中。

第一:印象管理策略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2

例如在一些同学和同事的聚会上,你会发现,大家很少会出现把饭菜全部吃光的情况,总会剩下一部分,并且也没有人愿意当最后一个放下筷子的人,大家几乎都会在同一时间放下筷子,开始聊天。

这就涉及到了“印象管理策略(Impression management)”这个概念了,印象管理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之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这属于一种自我印象保护,希望自己能够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具体而言,谁都不希望在饭局上展示自己饥肠辘辘的样子,这样不仅会给别人一种贪吃的形象,更会让别人觉得你为人不够稳重,不够优雅。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3

其次,没有人希望自己是饭局上最后一个吃完饭的人,因为我们会尽量避免一个桌子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吃,别人都在看着的尴尬场景。

而根据个体在饭局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一个人的内心成熟度,具体表现为在饭局上是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吃饭时候的表现是否得体。

如果一个人在饭局上只会顾着自己低头狂吃,将好吃的东西全部吃得一干二净,丝毫不顾及身边他人的感受,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内心不够成熟的。

第二:保护自主性,控制感

吃饭总省一口饭这种行为,是一种带有自我保护主动性以及控制感的基本行为。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4

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源自于个体童年时期,父母总是强迫孩子吃完碗里的所有饭,不管孩子的主观意愿是否愿意。这种强迫性的行为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等到孩子成年之后,就会以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去做事,并以这种行为去弥补童年时的心理创伤。

无论是站在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吃饭时总是剩一口饭这种行为都透露出了强烈的控制感,也从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控制感对于人类成长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5

对此著名心理学家布林(Brin)提出了“心理抗拒理论(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布林指出,人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的权利,因此,当这种控制自己行为的权利都要受到限制的时候,往往会激发人类的反抗行为,以保证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因此,在成年以后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剩一口的习惯,大概率是在反抗童年时期父母的过分束缚,他们在用各种方式尝试找回自己对于行为的控制感。

而心理学家还发现,很多人会通过强迫身边人吃光饭菜来减少心理层面的挣扎,尤其是在聚餐的时候,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给别人劝酒、夹菜等等。

实际上,这种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

吃饭总是剩一口的人,都很成熟,原因在于善于“自我印象管理” - 6

因此,很多人是不喜欢别人给添酒、夹菜这种行为的,因为这些食物都被强加了他人的意志,即使是可口的食物,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因此,有些人一参加饭局就会产生难受的感觉,胃口也不好,自然吃东西的时候就会剩下一口。

综上所述,吃饭时总是习惯剩一口这种行为,通常源于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过度控制,而成年之后下意识地想要反抗这种缺乏控制感的状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夺回控制自己行为的权利,寻求心理上的自由。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