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3日 12.5°C-15.4°C
纽币 : 人民币=4.4449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2022-02-2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同时,又陪伴我们度过幼年与青年时期。

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是我们在这一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经常网上冲浪的人都不难发现,似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非常厌恶自己的父母。

有人提出心理学学得越多,越有可能憎恨自己的父母,但其实网上这些有关于亲生家庭的文章,只是让人们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并不代表我们一定对父母充满怨恨。

当然我们也都听过网络上流传的那句鸡汤,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1

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或许一生都过得平平无奇,而那些始终无法与原生家庭和解的人,却能够带着心结更加努力的生活,直到实现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家庭分析一个人的心理障碍,确实也是十分准确的。北京市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当时他们抽取了300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询问他们是否喜欢自己的父母。

让人惊讶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极度怨恨自己的父母,而只有不到5%的人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会影响孩子整个人的性格,影响孩子三观的建立。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2

在心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些孩子很容易就会留下心理阴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原生家庭遭遇了痛苦的经历,确实会让人产生较为极端的想法。仇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爱常常是仇恨的前提。

当一段亲密的关系遭到破坏,个体就会对破坏者产生深切的仇恨。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自由或生命时,也会产生较为极端的仇恨情绪。

哪怕父母带给了孩子生命,当他们没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时,也会激起孩子强烈的仇恨。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的父母?多半是成长于这3种原生家庭。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3

遭受父母虐待和毒打

遭受过父母的虐待和多大的孩子,或许是这些因爱生恨的人中最可怜的一类人。

童年时期这些孩子较为弱小,几乎没有可以反抗的能力,因此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毒打时,他们的生命安全也在遭受威胁。

这时受到的伤害对孩子来说是不可逆的,他们也会在心里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深深的怨恨。

这些孩子却想不到尽快逃离父母的魔掌,他们只会产生内心的冲突与愤怒,既恐惧即将面对的生活,又极度自卑的不敢迈出逃离的那一步。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4

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存在就意味着生存的希望,这些被虐待长大的孩子学会了顺从了讨好父母,凭此获得活下来的权力。

他们永远也不会停止爱自己的父母,可他们早已经忘了如何爱自己。

父母经常赌博、酗酒

父母平时的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孩子每天需要和父母朝夕相处,但同时他也会和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交往,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

如果父母有酗酒赌博等陋习,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在接受了正确的三观教育后,孩子就会对父母的形象产生认知冲突。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5

他们希望父母成为自己尊敬的对象,但同时他们又无法对父母的价值观形成认可,让父母成为自己心中的精神支柱。

看来孩子对于父母的恨往往是恨父母不争气不作为,不能够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他们恨自己年纪轻轻,就要成为替父母承担风险的护盾,而自己却永远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个可以偶尔脆弱任性的避风港。

当然有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在用其他方式疼爱孩子。但这种爱始终带着疏离感,孩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心意,最终也只会因为这份疏远而产生恨意。

家长控制欲太强

大部分孩子对父母产生的恨意,都是源自于父母的控制欲太强。父母不希望孩子步自己的后尘,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人生,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6

但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剥夺孩子的自由,忽视他们自己的想法。

父母对孩子自由的控制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对感觉自由的控制,强迫孩子穿上他们自以为温暖的衣服。

也有的父母会控制孩子的个性,扼杀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一味要求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也有的父母喜欢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人生,决定孩子上学的志愿报考,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如果连这些重要的选择都不能自己做决定,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有的人极度憎恶自己父母?多半是成长于3种原生家庭 - 7

如果一个孩子上了大学,不愿意经常和父母联系,甚至主动回避和父母交往的可能,家长就需要留心孩子是否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个真正聪明的父母并不会羞于道歉,他们会及时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和孩子建立起像朋友一般亲密的关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