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5.5°C-17.6°C
纽币 : 人民币=4.4586

【习声回响】“穿在身上的史书”续写黔西苗乡蝶变

2022-03-02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习近平:(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这段话出自 2021 年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故苗族刺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 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刺绣在 2006 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 96.7%,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苗族同胞用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秀丽的山水、飞鸟、虫、鱼 …… 绘制在衣、裙、佩饰间,融合苗绣工艺的匠心,勾画出隽永优雅的纹路,将民族之美镂刻在方寸之间。

过去一年,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在一针一线的绘制中徐徐展开。

化屋村,原名 " 化屋基 ",意为 " 悬崖下的村寨 "。它三面临水,背靠刀劈斧削、耸入云天的峭壁悬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 " 手扒岩 "。由于出行不便,许多苗族同胞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化屋村。贫困,成了贴在化屋村苗家儿女头上的标签,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 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化屋村迎来跨越式发展。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同时,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告别了原来水电不通、交通不便、住房简陋的生活环境。

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奇山秀水,化屋村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前搞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服务、蜡染、刺绣等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将 "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变成现实。

如今的化屋村,平整宽阔的道路、整齐漂亮的楼房、蓬勃发展的产业、优美的环境 …… 无不标志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精彩蝶变。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