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4日 °C-°C
纽币 : 人民币=4.0771

日韩企业在“排队”撤离中国吗 在华产业链外移真相(组图)

2020-10-05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以已经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国际资本正在撤离中国吗?

早在9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企正排队撤离中国”1,670家日本企业,总计168.9亿美元的产业投资正在移出中国。而据韩联社报道,11月底韩国著名电子企业,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将最终关闭位于中国天津的电视工厂。这是已经是继8月三星电子关停在中国最后一家PC工厂之后,又一家知名韩国在华企业将生产线移出中国。中国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以及市场需求真的正在衰退吗?

日韩企业在“排队”撤离中国吗 在华产业链外移真相(组图) - 1
2019年初,韩国三星公司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天津的手机工厂,昔日的繁忙景象已不见踪影。(视觉中国)

“外移”还是“外逃”

按照瑞士银行证据实验室(UBS Evidence Lab)6月份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中国设厂的150多家出口制造业,有将近76%的企业准备或者正在把一部分的产能移出中国。瑞士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曾在相关视频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外资直接投资(FDI)在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已经持续多年下降,外资企业正在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本国或分散到越南、印度等,关税更低、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

看起来中国的经济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在华的外资企业仿佛是在加速“外逃”。然而,一旦真的相信这一点,那么无疑将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

因为,当人们将专注的重点集中于所需要的答案之时,往往忽视了背后的真相。在三星电子宣布将关闭在中国的电视工厂的同时,人们会忽略,2019年三星电子在中国西安的半导体存储芯片项目追加80亿美元的投资。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关闭中国的手机工厂之后,转而增资近4亿美元,购买了中国的相关娱乐网站的股权。

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资本“外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只是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不仅仅包括中国的企业,也必然包括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们不得不加速调整自身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将低端产业链“外移”出中国。“外逃”还是“外移”。正所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中国本土企业在历经改革开放后的40年的成长,已经在服装、机械、家电、电子等产业上逐渐取得了市场优势。上世纪90年代末,纺织服装、制鞋等外资企业从中国撤离进而转向东南亚。2000年以来,中国家电企业快速增长又将外资品牌挤出中国中低端市场,甚至开始抢占国际市场份额。2008年之后,中国港口机械、大型装备,以及汽车、电子通讯产业也开始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如今的中国市场,无论是日常消费品,还是像家电、汽车、手机这样的耐用消费品,外资品牌的绝对优势早已不在。

攻守之势易也,当前的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出现了三星电子关闭在华电视工厂,而转投在华储存芯片工厂;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关闭中国的手机工厂之后,转而增资中国相关娱乐网站的一幕。

三星的衰落与自觉

三星电子可谓是登陆中国的第一批韩国企业。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后,三星电子先后在中国惠州、天津两地投资建立生产基地。从简单的手机、电视等家电产品的组装加工,到主要零配件的生产,三星一步步地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产业链连为一体。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和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三星手机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全面的挑战。三星手机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4年的17.3%下滑至2020年2季度的2.2%。苹果手机和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则取而代之,成为了中国手机市场的绝对主导。

日韩企业在“排队”撤离中国吗 在华产业链外移真相(组图) - 2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和产业能力的提高,中国更多科技型企业正在代替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视觉中国)

同样,三星的LED液晶电视也由于中国在LED液晶屏幕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而优势难存。2019年中国企业京东方生产的液晶电视显示屏已经达到5,330万片,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尽管目前,中国在OLED液晶屏幕技术上与三星还存在差距。但是,随着中国企业8K超高清、120Hz等高端产品上的一系列创新和量产,在观看效果和制造成本上,三星主导的OLED液晶面板在电视大屏幕上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并且京东方在2019年底时也已经开始宣布的OLED液晶面板即将实现量产。

再加之,中国的小米、创维、海信、康佳等国产电视机品牌的兴起,以及来自于日本索尼、夏普(Sharp)、韩国LG等多个品牌的同台竞争,三星电视已经光环不再。2019年三星电视的销量已经从最高峰的近5,000万台下滑至2019年的4,110万台,而利润更是下降50%以上。而在中国市场销量的三星电视仅有100多万台,占比2%左右。

三星电子发现,中国已经不在是1992年连电视显像管都生产不好的国度,也不是2010年高端LED屏幕都需要进口的市场。如果说20年前,三星电视还能作为高科技产品得到中国政府和市场的青睐;10年前,三星电视还可以在中国设厂,凭借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去开辟全球市场。那么,今天,这两项优势都已经不复存在。

三星显然很清楚自己的选择,关闭三星在天津的电视机工厂并不是“逃离”中国,而是低端产业链“外移”,将更多高端技术和产品尽快融入中国的发展。只有更多地借助中国市场和中国的产业链,甚至是中国的资金才能立足于全球市场的竞争。

攻守易位 中国产业“吐故纳新”

三星在华产业链的外移,只是在华外资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国际科技巨头们都很清楚,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满足那些单纯依赖密集劳动、廉价资源的低附加值产业的引进。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产业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中国正在用自己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规模来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投资。

日韩企业在“排队”撤离中国吗 在华产业链外移真相(组图) - 3
国际资本正在将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项目转移至中国。落后产能外移才是背后真相。图为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进博会装备展区日本展台上的超高速点焊SRA系列机器人。(视觉中国)

2019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是1992年跨国公司大批登陆中国时的19.3倍,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约4.9倍。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早已经不再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相反,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例如5G通讯、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新零售、数字经济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在成为中国投资市场的新宠。

低端的产业链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而更高端的产业链则将继续填补中国产业发展的空缺。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9年中国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从占比71%下滑至29.8%,纺织业等中低端制造业的外资直接投资比重从11.2%下滑至1.2%;而电子及通信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占比从9.5%提升至20.4%,服务业占比从不足25%提升至64.5%。

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讲,中国经济已经从“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经济,转变为内需为主兼顾出口的经济模式。目前,不要说日韩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手机、电视、PC工厂,就连中国本土的企业也在将这些产业“外移”至全球。2019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已经达到1,369亿美元,累计超2.75万家中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4万家,2019年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已达7.2万亿美元。

中国从资本输入国、产业引进大国,逐步将转变成资本、产业的输出大国,从中国产业为世界经济配套,将转变为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为中国经济服务的产业链格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跨国企业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低端产业链外移出中国,继续用东南亚、印度、非洲的廉价劳动力来与中国企业进行竞争;要么,拿出更好的技术和产品,融入与中国的共同发展。而不负责任地将这种中国产业结构的“吐故纳新”,曲解为国际资本“逃离”中国,最终只能是一叶障目。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宠辱不惊任花开云散 2020-10-05 回复
只是将一些低端不再创收高利润的企业挪出中国。这是好事,再也不用为了买一台高精尖机床,而半夜三更起来缝亿计裤脚了,中国人可以逐步摆脱挣辛苦钱维生了!
中华病毒共和国 2020-10-05 回复
因短时间内多条评论违规被举报,触发自动屏蔽机制,该用户评论均被屏蔽。
張君雅V 2020-10-05 回复
中国的一些人类似马云等满口什么落后西方10年20年20年?好无聊。 行业要看国家是否重视,一旦重视,没有什么几十年差别。 芯片如果国家重视,怎么可能会落后20年? 都是一些奴才习惯了。 如果一个老北京吧一套三环内的房子卖了去美国买几套房子,难道也是落后20年?
江小多不多 2020-10-05 回复
中国的竞争对手不是韩国而是美国 不要把韩国一个显像管竞争下去了 你就开始
My敏仪 2020-10-05 回复
中国政府那般赚快钱的,有的已经移民或退休!中国现在问题出现自己无法突破技术壁垒!现在高端制造主要还是欧(德法意荷)美日,韩国半导体表现很好,总体韩国工业技术没有完全话语权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